跳至主要內容
劇本有許多要考慮的地方,張力,吸引力,說故事的方法,未來拍攝成影片的風格預想。
有了縝密的本,要製作出好看的故事影片,才不會是碰運氣,才會是精彩影片的保證。
以下是曾經與工作夥伴們分享的心得方法
==============
⋯⋯故事的發展方式和脈絡概述一下供大家參考,
也因為我是後來加入的, 所以汲取了許多各位先行撰寫時的經驗, 讓我少走了一些試誤的過程, 十分感恩:
- 初拿到高爾夫這個題材,我有點耽心,因為個人只去過練習場,也不理解比賽過程和術語等,更別說運動科學的牽涉, 所以,前10天大多在找基本資料和科學論文及閱讀。幸運的是,有一個日本物理學教授寫的科普書”物理學教授教你打高爾夫”,所以就跑去買來看..(其實很難, 因為他也寫了不少物理公式),而論文部分,我就使用國家圖書館的線上論文搜尋。另外,也看了一本老虎伍茲的教練寫的解析他打球方式的書,以及一本高爾夫百科。至於高爾夫規則和相關科普,ESPN和 NGC這兩個頻道節目,我找到一些資料,原想再看華視曾播出的運動科學大調查,但時間來不及也沒有來源,所以作罷。另外,還好有OO介紹的教練,從教練那邊也聽了一些東西。
- 故事的架構部分,因為要類似CSI的前提, 所以我大膽地先拆該影集的結構, 然後我自己也很熟悉HOUSE MD在做診斷時的套路, 所以這兩個部份我都借用, 至於物理教授的戲分增多, 主要是我喜歡東野圭吾小說裏的那個物理學家, 所以, 個性和用法上也學了他的方式. CSI的架構十分統一, 亦即, 發生事件, 警察發現, CSI重現, CSI走錯思考方式, 線索再發現, 出現新想法, 解決(或無法解決)…而HOUSE MD則是病例發生過程, HOUSE接管過程, 集體診斷, 誤判, 重診, 再誤判, 解決. 而高爾夫是在最後一集, 所以我試著想做一個”科學家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”的結果, 所以架構上基本是這樣子成形的.
- 故事 角色選用, 因為我對球界不熟悉, 所以刻意選一個比較年輕的, 天才選手, 這樣我比較容易去做他的感情和訓練的問題, 而為了讓專家也有一點個人感情的摻入, 所以把教練設定成物理學家的老鄰居, 使兩人在過去就呈現科學和運動的分歧. 而刻意減弱林正美和周凱文的戲, 是因為在前面7集中他們的戲較多, 所以我想多寫一點物理學家, 至於選手的同學和網友, 桿弟, 都是順著選手的個性和環境造的. 很幸運的是, 凱文科斯納和麥特戴蒙的兩部關於高爾夫球運動的電影, 給了我一些參考點, 所以也順勢把它們拿進來用, 剛好也可以把幾個人物連結做起來.
- 把套路都擺好, 我還不敢去問顧問們運科的細節, 因為故事還沒成形, 所以開始硬寫, 準備故事大綱確定後, 再回頭修科學細節, 還好, 之前有夥伴分享實驗室的訪談圖片和錄音等, 所以, 就先參考使用. 於是就動手開始寫, 邊寫邊把論文中的結論放進去.
- 先把順述的故事寫完, 發現開場的部份太順當, 可能會無聊, 所以開始破時間序的結構, 刻意把造成事件推展的原因和情節分開, 故意用一些倒敍和或對談錯開. 最後, 讓科學家們也上果嶺實際打一場(看一場), 這也是抄CSI的重建方式. (因為無法解決事件)
- 6. 有些情節, 我沒辦法只用陳述就寫清楚, 所以我就在陳述的前後, 加入對話的片段, 順便完成人物的個性. 這部份, 有一些是為了次要人物而做. 其實這樣是不太好的, 因為我時間來不及, 所以就直接這樣做了, 歹勢.
以上, 是我這次寫故事的過程, 供大家參考⋯⋯
這是那次編寫的劇本,已攝製完播出,可下載參考,但版權屬國科會和委製製作公司僑翼,請知悉
劇本迎風逆旋